• 1000

亚太地区的银行正在部署最新举措,以系统管理商业模式中存在的气候相关风险。在香港、中国内地、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地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大银行正在调整气候风险管理方法,使之与利益相关方在气候和环境风险方面的期望保持一致。区域内的银行进展不一,因机构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亚太地区监管机构发布了气候相关指引,部分监管机构还试点实施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作为全行业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提升气候适应力的一部分,监管机构继续推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有效工具的采用。

亚太地区银行正在实施气候风险管理、开发定量分析模型、披露气候风险信息,以此回应监管机构的期望。领先银行正在采取更深入的举措,将气候风险进一步纳入风险管理框架和业务流程。

然而,由于部分经济体在疫情后谋求通过资源密集型增长来促进经济复苏,亚太地区内存在一些阻力,缓解气候风险的工作被搁置一旁。银行面临的挑战是平衡风险偏好框架,处理好业务增长和气候适应力之间的关系。

金管局强化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框架

继金管局于2021年成功试点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后,香港各大银行目前正在进入第二轮压力测试,测试周期为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对于第二轮测试,金管局汲取试点工作经验和业界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框架,以期更全面地评估认可机构的气候风险敞口,加强认可机构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完善提升的方面主要包括:

情景

引入新的五年情景,以评估并发的经济和气候相关风险对参与测试的认可机构的潜在影响。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开发的新情景和长期情景可以相互补充,就银行业短期和长期情景下的气候抵御能力提供有用的洞察。

评估要求

除极易受气候相关风险冲击的敞口(如煤炭、油气、水泥、钢铁和化学品)外,还将涵盖通常被认为不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敞口。


报告准则

针对每种情景制定了比试点阶段更为详细的报告准则。



和以前一样,压力测试包括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的变量,例如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实体风险和碳价格等转型风险。作为补充,压力测试中还嵌入了经济变化。银行现在必须将传统的宏观经济变量驱动的压力测试与新的气候变化相关压力测试相结合。这并非简单的叠加,银行将需要建立新的模型来合并这两种不同的压力测试。 

这是大势所向,因为世界各地的央行均在着手加强情景设计,以整合纳入宏观经济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变量。

银行应确保了解金管局的框架,并考虑制定全面的方法来评估风险因素和指标(如尚未制定的话)。报告准则的内容非常具体,仅粗略评估一番是不够的。 

确保拥有数据系统和建模能力,以满足强化版框架的要求,将是银行面临的挑战。过去三年,受益于监管机构采取的行动和提供的支持,部分本地银行在气候风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此总体上已经做好了迈向下一阶段的准备。

新实体风险评估平台和绿色分类法

为了帮助银行业适应气候变化,金管局目前正在开发一个线上实体风险评估平台,为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本地认可机构提供支持。香港各银行未来将可以利用该平台,分析当前面临实体风险的资产组合。 

非银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也可以考虑利用金管局平台开发自己的版本。作为同属跨机构督导小组的成员,香港各金融监管机构密切协作,促进可持续金融、合力推进绿色倡议,造福整个行业。 

新平台对香港而言亦是一项重大进展,因为金管局是全球首个出台此类举措的监管机构。对于香港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香港主动引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发展。 

香港各大银行未来也将采用绿色分类法。与许多其他司法辖区一样,金管局正在着手制定全套标准。待制定完毕后,这将赋能银行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对资产组合进行分类,识别哪些潜在投资将引发更大的转型风险。

这种分类法将对财务报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但将有助于银行进一步展现气候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 

分析气候风险,抓住发展机遇

尽管银行积极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并结合监管要求,以其他方式增强绿色发展能力,但这不仅仅是一项应付条条框框的工作。银行还可以抓住机会,借助这一过程来推动价值和业务增长。 

如果银行能够证明自己的风险管理方法行之有效,且内部开发了卓越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将拥有更大的谈判能力,从而赢得更多业务机会。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在投资者兴趣日益浓厚的领域开发新产品,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和其他绿色投资产品。 

过去几年,香港各大银行在气候风险方面总体上取得了出色的进展。除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外,它们还必须满足其他要求,例如在2023年年中前向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提交相关资料。

除跟上最新监管趋势外,各大银行还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培训员工理解这一主题。因此,客户经理和中层员工目前更有能力从客户(尤其是高排放行业客户)收集关键信息。银行在了解客户和尽职调查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这有助于员工降低潜在转型风险,更好地评估客户,提升信贷审批,并决定是否提供其他服务。 

信贷审批改革

各大银行积极将气候风险考虑因素纳入信贷审批流程,包括气候评级、赤道原则尽职调查和定价。了解量化管理气候风险的方法后,银行将有能力帮助推动实体经济变革。业务熟练的员工可以高效审核企业客户的资产组合,并说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落伍的影响。例如,高污染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信贷限额和更高的贷款利息,融资难度会更大。环保型企业以更优惠的利率获得贷款,已经成为现实。 

部分银行正在探索多种途径,将气候风险的财务影响嵌入尽职调查、信贷审批和年度评估等业务流程。此类做法具有试探性,预计未来会进一步优化。最终,对财务影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后,企业将受到鞭策,采取纠正行动,以改善可持续发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