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識我的朋友們都知道我有一個綽號叫Green.Niven (發音為 Green Dot Niven, 綠點Niven),原因是在過去20年推動企業永續的工作中,我一有機會就「談綠」、關注「綠色」科技、想像著「更綠」的供應鏈,還有必須「要綠」的環境,甚至在培養未來領袖的MBA與EMBA課程中,只要學生在課堂上發言,我就會發放一個綠點當作平時成績。近幾年來世界前瞻的科技公司也開始「變綠」,不管是油電混合車或電動車、拆解報廢手機來回收金屬材料的機器人,或品牌商對供應鏈的約束,越來越多企業積極的進行綠主張,這時候不禁讓我開始思考:「當綠已漸成主流,下一個與眾不同的分水嶺又在哪?」

 

「我想,暖不暖更是關鍵!」幾次海內外的社會創新場合中與創業家、企業家們交流,這個答案從我心中呼之欲出。例如:美國微軟就推出Seeing AI計畫,利用電腦視覺技術,為視障描述周遭環境。不管是朋友的微笑、憂鬱或者是菜單上的佳餚,都可以用裝置上的鏡頭進行判讀,更重要的是推動這個計畫的幕後工程師也同樣是一位視障者。英國社企 Virtue 則利用虛擬實境讓痴呆病患透過短片,帶他們到過去最受歡迎的海邊度假勝地、1940的咖啡店、1950的街邊派對,透過過往的回憶喚醒他們的思考與情緒,促使病患與照顧他們的人、家人有更多的互動。學者指出,這樣的懷舊治療,使痴呆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增強,也減少憂鬱的症狀,除了阿茲海默症患者之外,這樣的治療也能夠減緩焦慮、提升睡眠品質,結合科技讓生活品質更加提升。

 

上述看似公益為出發點的計畫,實則隱藏商機無限,可別看小了這背後的商業意涵與延伸應用,試想:具有判斷能力的攝影系統,可在保全應用上提供更安全的監控;虛擬實境除了可以投入醫療產業,也一定可以投入教育、文化及旅遊產業。所以,科技業該如何開始暖起來開發具有充分社會目的之技術呢?我想,第一步即可以好好檢視在目前社會公益範疇的參與中,有沒有可以結合自家核心技術,又同時可以滿足環境、社會發展需要的項目。而這樣的投資,正需要敏銳的觀察與創新的巧思,這,就會是科技業下一個創造差異化的分水嶺!